- · 《法学杂志》栏目设置[09/07]
- · 《法学杂志》数据库收录[09/07]
- · 《法学杂志》收稿方向[09/07]
- · 《法学杂志》投稿方式[09/07]
- · 《法学杂志》征稿要求[09/07]
- · 《法学杂志》刊物宗旨[09/07]
慕课背景下的高校法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4G技术到5G技术的进步发展,使得网络教育产业逐步崛起。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对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慕课的发展对
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4G技术到5G技术的进步发展,使得网络教育产业逐步崛起。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对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慕课的发展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高校法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究过程中,如何运用慕课教学提高法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也是法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慕课教育的特点
慕课教育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我国各阶层教育者的一致好评,在高校法学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如何将慕课教育应用进来,那么就要了解慕课教育的特点。第一,较高的开放程度。慕课作为一种互联网教育形式,教育的入行门槛较低,学习人员或是讲课人员没有特别的要求,听懂与否全凭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且,慕课教育作为课堂直播或者是录播都极大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第二,慕课规模大。慕课的规模较大是由于网络发展的特性所带来,同一堂直播课程可以一个人参加也可以几十或几百人参加,并且课程的直播可以全程回录,回路之后的视频不受观看次数数的限制。所以慕课的开展规模是比较大的,社会受众群体也比较多。第三,便捷性较高。对于慕课中所开设的课程,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打开 APP进行学习,不受到一些特别条件的管制。第四,互动性强。教师在慕课平台课堂讲述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直播间内进行问题的提问,教师可以在线上进行及时回复,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和问题。更有在线作业,教师在线批改[1]。
在慕课教育背景下法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的更新对于高校法学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它能够明确法学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在慕课教育教学的背景之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授课理念,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课程的引导角色。在慕课教育背景之下,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慕课的灵活性和突破性,在线下教育开展的同时,也要开展线上教育。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理清知识脉络,不断抛弃旧有的教学观念,提高法学教学课堂质量[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慕课教育教学的背景之下,不断提高慕课教育的有效性,实现课堂翻转转变教学模式,是当前法学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突破,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顾客平台的优点,将学习课件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难点和学习问题,然后在正式的学习课堂之上提出学习问题和学习疑问,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解决学习难题。教师在课件上传的过程中,一定要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知道具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课本阅读以及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学习。实现问题式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法学学习,这样就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教师也可以利用慕课教学平台,提出相关的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3]。
不断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是法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而教师及时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逐步改进。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减少师生之间的冲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在慕课教育教学背景之下,学校和教师都要努力探索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成长的,利用慕课平台构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标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总结而言,慕课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对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在慕课教育教学背景之下,法学专业的教师要抛弃原有的教学观,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利用慕课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性,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法学专业的发展。
[1]吴莉莉,滕红丽, 邢玉清,等. 慕课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大学教育,2020(03)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 网址: http://www.fxzzzzs.cn/qikandaodu/2021/0217/580.html
上一篇:关于增列审计学一级学科的设想
下一篇:李达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探索